在这期的《花样姐姐》中,志玲姐姐和Henry二人坐上了专门观看纳斯卡线条(Las Líneas de Nazca)的飞机,领略了世界十大谜团之一的神秘风采。我们就先来看看他们看到纳斯卡巨画时激动到不行的样子吧!

声明:音视频均来自互联网链接,仅供学习使用。本网站自身不存储、控制、修改被链接的内容。"沪江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当如发现本网站发布的信息包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链接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依法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屏蔽相关链接。

看完之后你是不是也被纳斯卡线条的神秘魅力所折服了呢?赞叹之余心里是不是也充满了疑问?这些“天作之画”是怎么被发现的?这些图案到底从哪来?这些线条是怎么画出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秘纳斯卡线条之谜吧~
【纳斯卡线条的发现】
纳斯卡(Nazca)位于秘鲁伊卡省的东南部,它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这座小镇稀稀疏疏地散居着近百户人家,他们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过着一种 "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的恬淡生活。这座小镇的东面,是绵延巍峨的安第斯山脉。在它们之间横亘着一片广袤的荒原,面积约有250平方公里,当地人称做纳斯卡荒原。自古以来,在这片不毛之地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赭色沙石,因此,这里寸草不生,鸟兽难栖,人迹罕至,被称为“鬼地”。
1938年,一位秘鲁飞行员飞经安第斯山脉上空,无意间朝地面看了一眼。令他吃惊不已的是,平时看似无奇的地表线条,竟然变成一幅幅巨大的图案。这位飞行员后来这样描述见到的景象:这些巨画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把荒原表面的细砾石挖开而成,其中一些“沟槽”所组成的线条,构成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螺旋形之类的几何图案。有的是带有装饰风格的动物图形,有些纵横交错的线条很像今天飞机场的跑道和标志性的图案,由这一巨画所显示出来的跑道宽窄和长短不一,有的长达5公里,有的为1公里左右,都很笔直,并且转角和交叉处都棱角分明。这位飞行员将其所见公布于世后,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直到1939年纽约长岛大学的保罗·科孛克博士在纳斯卡荒原再次发现这一巨型图画后,这一奇迹才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
太空人↓↓↓
【纳斯卡线条的形状】
宽窄不一的“沟槽”组成的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和螺旋形等几何图形。它们又分别组成猴子、蜥蜴、蜘蛛、鲸鱼、长爪狗、老鹰、海鸥、孔雀、蜂鸟、仙人掌、树等各种图案的轮廓图每个图案竟有几百平方米之大。而最大的一个占地5平方公里。例如,一只大鹏展开的翅膀就有50米之长,而鸟身子的长度达300米。这些图案不仅层次分明,而且间隔适度,有些相同的图案简直象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其精确度令人吃惊。
长爪狗↓↓↓
蜂鸟↓↓↓

当旭日东升之时,登上纳斯卡山巅,一幅美丽奇异的图画便呈现在你面前。但当太阳升高之后,这些巨画便杳然消失。由此可见,古代印加的艺术家还利用了光学原理对巨画的布局设计作出了精确的计算,使之具有如此神秘之魅力。也正因如此,纳斯卡谷地的巨画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
【纳斯卡线的用途】
纳斯卡巨画的来历和用途是一个难解之谜。目前,有的科学家认为,巨画是古印第安人的天文日历,他们根据阳光在那条线上沉落来确定季节和时辰;另一些学者推断,巨画同当时印第安人举行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还有的认为,这可能是古印第安人的道路标志或灌溉系统等等。
【纳斯卡线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关于纳斯卡线的研究】
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赖歇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纳斯卡线条。作为一个数学家,她特别想知道那些纳斯卡人在设计和刻画线条时是否依据了几何学原理,她发现许多线条爬坡穿谷,绵延很长距离却能保持笔直,很可能是在木桩间拉线作为画线的标准,只要三根木桩在目测范围内保持一条直线,那么,整条线路就能保持笔直。上世纪80年代,纳斯卡镇的学生们在赖歇的带领下,向人们演示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条纳斯卡线条的:首先用标杆和绳索标出一条笔直的线,然后,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闪光的白沙,反衬着周围富含铁矿的岩石,于是,一条线就出现了。也许,这就是纳斯卡线条的本来面目吧。尽管赖歇的实验形象地验证了她的假说,但是,有一点是她的实验无法解释的,那就是,在纳斯卡地区不仅有大量的直线条,还有众多的弧线所组成的图案,比如,那只长达100多米的猴子。
赖歇穷尽自己的生命来解答纳斯卡的秘密,在她生命的末期终于找到了她所认为最合适的答案。那些弧线是通过把线的一头固定住,另一端像用圆规画图一样在地上旋转,就能画出每一条弧线。赖歇的研究还表明,古代纳斯卡人会事先在约1.8米的小块地皮上设计图案。她在几片较大图案的旁边发现了这些泥土草稿,设计者们在小型草稿上确定弧线、中心点和辐射线的适当比例后,再进行适当的放大。赖歇一生的核心就是那片静止不动的沙漠和它的居民。逐渐地,这个身着简朴的棉质衣服、脚穿橡胶拖鞋,瘦削而结实的女性成了秘鲁的英雄,纳斯卡全镇庆祝她的生日,并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所学校和一条街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位老太太在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纳斯卡的秘密……

尽管赖歇论证详细,但是,她那些关于巨型线条是如何刻制出来的解释并未得到普遍接受。赖歇理论中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无法解释那些不规则图案是如何制作的?比如那只巨大的蜘蛛和那个神奇的牧羊人。
蜘蛛↓↓↓
很显然,蜘蛛和牧羊人的图案不是古纳斯卡人随意或者是无意中在广阔的地面上绘制出来的,肯定是事先有了设计蓝图,然后再制作出来。但是,我们的疑问又一次出现了,古纳斯卡人是怎样将图纸上的样子放大到1000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土地上的呢?他们又是怎样在施工过程中保证图案不至于变形或走样呢?要知道,人们在地面上是根本无法辨认出这些线条的形状的。
美国佛罗里达航空公司的总裁,国际探险协会的会员伍的曼乘坐飞机飞过纳斯卡上空时,脑中突然闪现出一个想法:古代纳斯卡人是否乘坐一种飞行器来监督制作出线条的呢? 很多的证据使伍的曼相信自己的结论:纳斯卡人在秘鲁山区的后代印加人至今还流传着会飞的物体的传说,而且,许多纳斯卡陶器和织物的残片上都饰有飞行的图案,包括气球风筝和鸟一样的飞人。兴奋不已的伍的曼开始采用一种实验性考古方法来证明自己大胆的假设。他决定仿照古纳斯卡人制造一个热气球,并将其命名为“兀鹫一号”,这是安第斯山一种高飞的巨鸟。为了令人信服,伍的曼清楚,制造兀鹫一号的材料,必须尽可能接近古纳斯卡人所用的材料,而气球的样式则与纳斯卡陶器上的飞行图案一样。1976年11月,26米高的兀鹫一号终于完工。人们在地面上建起一个炉灶,以生产出足够的热气灌入气球。几天后的凌晨5点半,伍的曼和一名热气球飞行冠军乘坐它飞上天空,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他们在沙漠上迅速攀升了122米。 地面上一阵欢呼,实验成功了,古代纳斯卡人的确可以乘坐热气球飞上空中,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令人沮丧,因为气球只在空中停留了短短的三分钟,这短短的三分钟,对于修建庞大的纳斯卡线条相比,显然是远远不够用的。
兀鹫↓↓↓

关于纳斯卡线条是如何制造的,人们的探索从未停止。问题的答案就在这些神奇的线条上,要知道人类探索的热情不会消逝,总有一天会将这个谜团解开!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可以思考一下这些线条的来历,说不定就像伍的曼一样,灵光一现,脑海中就出现了推动人类探索纳斯卡线条进程的重要想法呢!